保监会3月1日发布了《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1-5号)》(简称“《规则》”),明确引入打分制,对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制度进行顶层设计。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出台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估规则,将以往的“软约束”变为“硬约束”,新规对于上市险企等稳健型的大型险企将持续利好。相比之下,一些中小险企的不规范投资行为会进一步受限。
注重成本收益匹配
长城证券分析师刘文强认为,保险业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基本分为两类:一类以A股上市险企为代表,基本体现为负债久期大于资产久期;另一类体现为部分中小型险企,主要表现为负债久期小于资产久期,简而言之是短钱长配问题较为突出,蕴含一定风险。
而《规则》正式运行后,保监会明确将根据管理能力和匹配状况将保险公司划分为A、B、C、D四大类,对于能力高、匹配好的A类公司,适当给予支持性的监管政策;对于能力较低或匹配较差的C类、D类公司,实施针对性的监管措施,防范资产负债错配风险。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李柯莹指出,整体来看,《规则》的发布意味着险企资产负债匹配“硬约束”的来临,对保险业风控带来的变化有:一是险企将加强账户的精细化管理,开展业务将更加重视成本收益匹配,减少激进的业务策略和投资,增强核心竞争力。险企的资产负债管理以产品为原点,以战略资产配置为重心。提高资产负债管理后,险企将更注重成本收益的匹配,加强账户的独立和精细化管理,减少激进业务策略和投资带来的大起大落。
二是保险公司将主动调整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加强现金流匹配管理,提高流动性风险应对能力。提高资产负债管理后,部分险企利用万能险“短钱长配”的乱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为达到保监会流动性管理指标,险企会主动调整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加强现金流的匹配管理。
三是保险公司将进一步控制业务杠杆,增强偿付能力充足水平,提升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推动行业回归保障本源。提高资产负债管理后,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的险企迎来自监管层顶层设计的约束,促进其进一步控制业务杠杆、提高偿付能力充足水平和注重风险的保障。
料将影响险资投向
保监会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增长超过100%,由2013年年底的76873.41亿元上升至2017年11月的147019.88亿元。在资金投向上,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逐步下降,投票和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其他投资项目的投资百分比由2013年年末的15.9%上升至2017年11月的39.07%。
刘文强指出,从6家上市险企的情况来看,另类投资的配置比例明显增加。由于前些年处于利率下行周期,险企定期存款的比例下降,但稳健的债券类投资仍是重心,高风险的股票投资占比较低。随着投资范围的放宽和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程度的大幅提升,以金融理财和债权计划为主的另类资产日益成为险企投资的全新侧重点。
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在资产类别方面,保监会将保险公司持有的大量其他投资类产品划为中低流动性资产,因此不排除为满足流动性管理要求和久期匹配的规定,保险公司近期售出久期较长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的可能性。同时,保监会将保险公司举牌或记为长期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股票列为了中低流动性资产,仅给予了60%的变现系数。这无疑将大大约束通过险资大举入股上市公司的“野蛮人”。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规则》将用资产调整后的期限缺口来衡量“短钱长配”公司面临的现金流错配风险,用规模调整后的久期缺口来衡量“长钱短配”公司面临的再投资风险,用沉淀资金缺口率来衡量财产险公司规模不匹配的问题,这些指标均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力。
大型险企优势更明显
刘文强预计,《规则》对于上市险企等稳健型的大型险企将持续利好。相比之下,一些中小险企的不规范投资行为会进一步受限。刘文强认为,上市险企等大型、综合实力强的保险公司本身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较强,具有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措施,在以往的风险评级均为A级,投资风格也偏稳健。随着各项监管要求的推进实施,大型险企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总体看,保险行业以高理财险为代表的“旧产能”正不断出清,以健康险、重疾险等长期保障型险种为代表的优质产能不断扩张,寻求新一轮均衡格局。保险板块风险已经得到充分释放,继续看好重疾险等保障型产品的高速增长,保单利润率提升将带动新业务价值增长维持高位。
多位险企人士判断,预计2018年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超过5.5%;利率上行使得保险合同准备金的提取迎来拐点,险企的净利润有望在2018年一季度迎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