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银保监局推荐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益严峻,APP也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消费者轻则频繁被“精准”骚扰,大量收到垃圾信息,重则可能遭遇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恶性事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屡见不鲜,甚至达到刑事犯罪的危害程度。
下面的情况你是否也经常碰到?
生活中究竟是哪些环节泄露了我们的信息
金融类软件
●账号密码
●财产状况
打车、地图类软件
●行踪轨迹
●通讯录
需要实名认证的软件
●姓名
●证件号码
外卖、购物类软件
●联系方式
●单位地址
敲
黑板
警惕“套路”,给个人信息上把“安全锁”
购物网站需谨慎
不法分子常用低价商品做诱饵,发布虚假信息,诱使消费者扫描植入病毒的二维码,从而盗取用户信息和钱财。
不法分子从网上买来客户资料,以“退款”等为由,诱骗用户提供姓名、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信息。
不法分子制作以假乱真的“钓鱼网站”,一步步设坑,骗取用户重要信息。
包含个人信息的票据别乱丢乱放,如生活中的快递单、办理银行业务的单据等,它们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很多个人重要信息。以快递单为例,真实姓名、地址、电话和购买的商品等信息都展露无遗,极大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还原并获取到。
网上支付、网上银行已成为消费者支付结算使用的重要应用,但使用中也有较多注意事项。如“钓鱼网站”、植入恶意程序或带有木马病毒的软件,不法分子在网络后台就能获取用户银行卡账号和密码,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
公共场所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很容易被盗取网银、支付账号和密码等各类信息。
二手淘汰手机是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只要花上几十元或上百元,就能轻而易举地让手机里“沉睡”的数据“复活”。不法分子利用此手段“倒卖”个人信息,以几毛钱一条的价格打包出售原机主手机号、通讯录、支付宝账号等信息,危及个人人身财产安全。
真实信息勿留存
生活中参加培训、找中介机构办理业务,网上填写各类调查问卷、玩测试游戏、购物抽奖或申请会员等活动,都会留下个人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存在被人非法倒卖的可能。
社交媒体护隐私
微信、QQ等社交软件存在大量重要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有些人还喜欢在朋友圈晒自己的重要证件和孩子照片,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绑架等。
复印件标明用途
身份证、房产证等证件复印时一定要写明用途,否则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隐患。
敲
黑板
个人信息保护“秘籍”,见招拆招!
●账号密码要加密重要信息别乱晒
●不明链接不要点免费WIFI不要蹭
●电话中将不轻信“安全账户”不转帐
●APP下载要正规手机废弃要刷机
●无用单据要撕碎隐私功能要关闭
●陌生网友不轻信不扫陌生二维码
敲
黑板
不小心“中招”,如何维权?
据国家网信办提示,个人信息遭泄露后,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维权:
遭遇信息泄露的个人有权立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个人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举报热为“12377”,网址WWW.12377.CN。
消费者还可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